白日夢冒險王:甚麼是生活的精隨?(what is the quintessence of life)
在看過片名與預告後,很容易對本片的劇情走向做出預測,並大致推想出整部片在說些甚麼,因此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掏錢進電影院的意願。但是在看完之後覺得:一部電影是怎麼呈現出一個故事的,比它說的故事是如何要來得更能打動觀影者。簡單來說,就算是普通的食材,烹調的手段也能讓它呈現出相當迥異的風味。這部片就是拍攝手法跟故事敘述看起來都想當舒服的一部片。讓人能夠相當的入戲。以下就略作說明。
我最喜歡的就是導演化抽象為具象的表現手法。曾在一本教人閱讀文學的書上看過一句話:「每趟旅程都是追尋。」說實在的,人一輩子就是在追尋著沒有答案的疑問。所以說故事的人,就是在創造各式各樣的旅程,來讓我們思考更多的可能,而我們會產生共鳴、故事會如此打動人心正是為此。在本片中,主角華特一開始就是個無趣的人,在交友網站上的欄位都是空白,自認為沒做過甚麼值得一提的事,反而在白日夢的幻想中滿足自我。但是華特這個無趣的人,竟然在一家叫做生活(LIFE)的雜誌上班,此時的衝突感已經足夠引起觀眾的興趣。而此時長期合作的知名大攝影師寄來了一組底片,並在附上的短箋上說著:「這是我自認為最好的作品,它拍出了生命的精隨(quintessence),我想把它送給你,並希望能當作下一期的封面。」然而就在華特準備觀看底片時,竟發現最關鍵的那一張不見了!由於攝影師太過縹緲無蹤,連手機電話都沒有,於是華特便在偷偷愛慕的女同事的幫助下,踏上了尋找底片的旅程。
這是不是相當具象的追尋之旅嗎?他在尋找的是底片,也可以說他尋找的就是自己生命的精隨,而導演正藉由西恩潘所飾演的這位傳奇攝影師的角色,明顯的串起了這兩者間的連結。不但意象鮮明至極,也合理得恰到好處。有了這個概念之後,在後續的許多細節都可以發現許多巧思,並看得相當入味。
而這部片更厲害的地方,就是它的結局。在華特的追尋之旅中,屢次克服自我地與鯊魚搏鬥、逃出火山爆發、攀登喜馬拉雅山等,終於找到了傳說中的導演,卻發現原來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底片,就被放在隨信附贈的皮夾裡;原來找了大半天,底片卻一直在自己身邊。悵然之餘,其實這也正是導演在為結局的大梗做醞釀了。最後當華特在一切塵埃落定之後,看到最後一期出刊的雜誌,觀眾期待一整集的那張照片,才赫然出現。正是華特坐在公司前的造景旁,專心的觀看底片的樣態。有注意到了嗎?底片所代表的東西?一開始的醞釀其實就在說,華特世界跑透透經歷了許多冒險,但真正的精隨卻一直待在原處沒變。旅行追尋的不是具象的底片,而其實是自己的內心,要藉由這一番大冒險的路程,才能發現底片在自己身邊。也才能了解到,自己認真工作的樣子,就已經是相當厲害的生命的精隨。
當然在過程中的節奏也是拿捏得非常好。從頭尾的劇情架構,我們只能看出一個故事的設計厲不厲害,但電影要真能演得有滋味,還是需要有血有肉的主角串聯其中。在故事裡,華特原本是一個很酷的人,小時候就參加鎮上的滑板比賽,並且拿到獎牌,而父親也送了他一個包包及旅遊手札等東西。只是在父親死後,他為了負擔生計,把原本的龐克頭剃掉,並且乖乖的到附近的速食店打工。為了賺錢而收斂起自己的本性,雖說是為了負擔家計,但也可以是埋葬了過去的自己。
而他也是在從冰島回來,受到挫折之後,經過了母親及妹妹的鼓勵,才能夠走出喪父的陰霾,勇敢地背起背包,繼續尋找底片。這裡可說是相當的剛好,因為父親這個影響對他來說很大,所以克服了之後,他所能承受的冒險也更大、更快速。所以這裡的節奏我也認為相當的恰當。